第(2/3)页 罗马的光辉? 如果可以,克拉苏当然希望它能永远存在! “唯一不好的是,秦人对商贸存在莫名的警惕,我需要等待他们这场公民大会的结果。” “愿众神保佑克拉苏家族!” …… 当克拉苏在安静书写自己日记,并抓紧机会大吃特吃秦国美食的时候, 位于王宫大广场之前的数千人集议,也随着日落,慢慢走入尾声。 皇帝安排的侍卫在周边持起了明亮的火把,以代替暗淡下去的太阳,继续照亮正在进行最后辩论的四个人。 其余人等, 口舌并不如他们锋快,才智并不如他们充足,眼界并不如他们广大,所以当这四位不知道从哪里探头出来的隐士登场后,便已经退下,将舞台留给对方。 “真像啊……” 一直端坐在台上,以示自己对这场集议重视的皇帝看着争吵得面红耳赤,几乎要打起来的四人,忽然发出一声轻叹。 旁边的丞相好奇的侧过头。 只听皇帝说,“这场上的四位,分别姓卫、孟、吕、黑吧?” “是的。” “知道他们具体的姓名吗?” “并没有,这几位隐士并不愿透露自己的来历,就连那位黑氏的长者也摆手不言。” “真是可惜。”皇帝又叹息起来,“朕听他们的辩论,总忍不住想起史书中记载的,商君当年舌战群臣之事。” “而那位孟氏长者在儒学上的研究,也足以为秦国儒家的执牛耳者。” 即便秦国仍旧重视法度,但随着国家安定,儒家学说自然而然的流行起来。 只是相对于中原的那一支, 秦国这边,由于身处域外,人口对于周边蛮夷来说,还没有呈现压倒性的优势,所以秦儒更加关注礼法、教化这方面的事情。 可以说, 兜兜转转数百年,一下子就回归到了孔夫子的年代。 “至于吕氏……” “黑”是与国同休的庞大家族, 而“吕”虽然也在秦国显赫过,但那是百年以前的事了。 那个时候, 老秦人还在老家虐待六国呢。 等到始皇帝掌权亲政,当时的丞相吕不韦很快自尽,吕氏族人被尽数迁往岭南…… 是以当年太祖西迁,并没有吕氏跟随。 这个姓氏在西秦国中,是极为罕见的。 当然, “刘”氏在西秦,也是非常罕见的。 要知道, 皇帝当初下令赐予某位善于耕种的刘氏长者鸠仗时,心里其实是经过了一番纠结挣扎的。 “可能是南越国的遗民,乘着船只渡海而来的吧。”丞相如此说道。 吕氏被流放岭南后,便在那里扎根下来,并于南越国中发展壮大,找回了往日的荣光。 只是, 当安国少季全力以赴,通过替南越太后努力疏通水道,实现了当年嫪毐都没能完成的伟业后,吕氏的荣光又消退了。 因为他们反对归附汉朝,被汉朝派来的将士进行了无情的镇压和清理。 为谋生路,参考前辈经历,渡海跑路到秦国,也是有可能的。 虽然海路遥远,但依靠水流推动,贴着海岸线行船,倒不至于遇见太大的波折。 “也许吧。” 皇帝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太久。 他只是听着场上四人的话语,对着丞相说,“这些都是杰出的人才。” “想到他们的姓氏……让朕颇有商君孟子复生在眼前的恍惚之感。” 丞相笑笑,“先贤早已逝去,这不过是巧合罢了。” “当务之急,还是听取他们的观点,做出适当的决策,好解决国内的忧患。” “爱卿言之有理。”皇帝点了点头。 火光从明到暗, 直到夜半, 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下去。 但秦国的君臣还不能休息。 当参与集议的人群散去后,他们仍旧要聚集在宫中,针对日间那些抄录下的内容进行朝议。 行商的好与坏, 支持和反对的理由, 被皇帝下令,用两张巨大的白纸,一一书写出来,于群臣面前摊开。 当晨光熹微时, 紧闭的宫门重新打开,一夜未睡的皇帝带着臣子走了出来,向全国颁布了新的命令。 “朕听从诸夏先贤的教导,知道农业是国家的根本,不可以被疏忽轻视。” “何况《管子》里说:‘仓禀足而知礼节’!嬴秦身在域外,负有教化万方的使命,朕不敢在这点上有所放纵。” “但是治理国家,就像照顾禾苗一样,要顺应天时地利,这样才可以实现人和。” “秦国如今的情况,若要阻止商业的兴盛,那就像在冬天种植麦苗,期待它能在春天收获一样,是很难做到的。” “朕不敢违背这样的天理,所以对国政进行了一定的修改——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