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我怎么好意思跟他肩并着肩,返回长安呢?” 任立政于是不再劝说他。 匈奴单于那边,听说汉使不再要求打包两个后,也同意将苏武放生—— 李苏二人对比起来, 单于更加重视可以帮他训练士卒,修整武器的李陵, 苏武虽然很有骨气,也让单于非常欣赏,但能为匈奴带来的实际利益,并不是很大。 所以, 双方很快敲定好了结果,旁观这场谈判的何博也驾驭着飞鸟,跑到瀚海来向苏武报喜。 苏武有些遗憾李陵的选择。 后者曾经顺从单于的要求,找到苏武,希望劝说他投降,结果被苏武给骂了回去。 李陵直面苏武的贞洁坚定,情绪没有绷住,当着他的面大哭起来,“我的罪过上通于天!” 说完,他就自顾自的跑出帐篷,没脸再跟苏武相见了。 何博对此则评价道: “当初投降都能接受,真不知道他现在为什么这么要脸了。” “而且他为匈奴做出的贡献,还比不上我为匈奴做的多呢!” 正准备驱赶羊群回家收拾东西的苏武闻言,转头看了他一眼,神色充满了震惊: 啊? 你不是大河河伯分封在草原的山主吗? 你从根本上说,是咱们诸夏这边的! 你怎么替匈奴做贡献了? 你之前怎么没跟我说啊? 何博看他不解的模样,便抱着手说,“匈奴人来狼居胥山祭祀的时候,我闲得无聊,把他们跳大神的模样,画到了岩壁上!” “即便过去千百年,也不会让风霜吹散的。” “原来是这样!”苏武恍然大悟。 匈奴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之民, 长期迁移的生活,还有匮乏的物资,让他们没办法像中原那样,发展出璀璨的文明。 他们没有书籍,更没有文字。 很多古老的智慧,只能通过口口相传,才能为后人所知。 而随着中原大汉的日益强大,匈奴人也逐渐衰落下去。 据苏武所知,当王帐迁向漠北的时候,有一部分的匈奴人无法忍受汉军的打击,按照部落中巫师占卜出来的结果,开始向着西方迁移而去。 反正以前的昆部、月氏,已经给匈奴做过示范了! 他们如今在西边的小日子,过得可滋润着呢! 这样的情况,让当时的单于非常愤怒,下令加强了对匈奴诸部的管控,方才避免了人口进一步的逃散。 但这样的禁令,在匈奴不断的失败下,又能持续多久呢? 也许经过几十上百年, 这个困扰大汉许久,在诸夏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游牧民族,会像它那些前辈一样,在中原的北方荒漠中,隐去踪迹。 在这样的可能下, 何博替匈奴人画壁画、做记录,自然比李陵帮助匈奴人练兵要有作用得多。 毕竟在诸夏君子看来, 一时的辉煌或衰弱,不是问题。 最重要的,是让自己的文明能够延续下去—— 要让后人的身体里仍旧流淌着来自祖先的血液, 让后人翻阅的书册上仍旧使用着祖先的文字, 让古人和今人,能够通过史册交流、对着日月发出相同的感慨…… 他们要在那漫长的时光与轮回中生生不息! 所以,诸夏重视文字和记录,知道有字有画,对一个民族有多大的影响。 “如果匈奴像俨狁、犬戎那样消亡了,后人应该可以凭借你绘制的壁画,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吧。”苏武这样说道。 “你也可以把自己被扣押的经历写下来,帮后人开拓下眼界嘛。”何博说,“万一有哪个倒霉蛋重蹈你的覆辙,也被扣在草原上,流放到瀚海这边放羊呢?” “这可不兴‘万一’!”苏武叹了一声,然后突然好奇起来:“那壁画的位置在哪里?” “我记得当年冠军侯封狼居胥,曾经在山上刻石勒功。” “若您让那壁画流传千古的话,还请一视同仁,让那篇刻文也能够为后人所见所知。” “这个自然!” 何博骄傲的挥手道,“我直接把壁画跟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刻文,安排在了一起!” “毕竟有了对比,才能显示出差距和震撼嘛!” 苏武闻言,忍不住瞪大眼睛,然后抖着胡子笑出了声。 …… 当苏武携带着自己的妻子返回中原的时候, 在遥远的西方,也有使臣踏上了归家的道路。 “我是秦人。” “到底要死在秦国的土地上,而不是异国他乡。” 八十岁的王盛将自己埃及国主的位子,传给了那不是很聪明的儿子,又扶立了聪慧的孙子作为埃及共治之君,然后在一切妥当后,回到安都城进行述职。 他没有因为做过几十年的国主,而遗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。 对王盛来说, 他在埃及的一切作为,都是为了将那片古老的土地,炼化成嬴秦的一部分。 毕竟, 在广阔的西海之地,一片能耕种、丰收,连洪水泛滥都能精准预测的土地,实在是太少见了!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