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刘贺波澜不惊的声音带来了一股倒春寒,眨眼间就席卷过这前殿,此间顿时就冻成了硬邦邦的地窖。 张安世本意是“尚书署按陛下的意思议过这名单了”,但忙中有错漏,竟说成了“尚书署议过了,天子不用置喙”。 这何止是殿前失仪,简直就是僭越擅权和大逆不道了。 霍光的阴魂还没有完全散去,所有人都知道“权臣”和“跋扈”是天子不可触碰的逆鳞。 顿时,朝臣们终于明白了,天子竟然真的不信任这尚书署,不信任这尚书署里的中朝官! 功高震主,古人诚不欺我! 已经面无血色的张安世则连忙“噗通”一声跪了下来,向长拜道:“陛下,微臣失言了,大逆不道,请陛下降罪!” 丙吉和韦贤也立刻起身来到殿中,跟着张安世一同拜在了天子的面前,请罪道:“陛下,微臣有罪,请陛下降罪!” 刘贺背着手一直没有说话,而是任由三个领尚书事跪在殿下,让他们和其余的朝臣一起想一想,为何自己要发作。 过去的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,刘贺对朝臣永远都掏心掏肺,对朝政更是巨细无遗。 那不是因为刘贺天生勤政,仅仅是因为落到他手上的事情太少,自然要“好好地烹饪”。 可是现在,霍光倒了,作为天子,刘贺要过问的朝政增加了百倍不止。 按照过去的成制,尚书署会“替”刘贺处理掉大部分的朝政,而刘贺确实也需要尚书署的中朝官来辅佐自己。 但是,孝武皇帝设置尚书署的初衷是分化相权、强化君权,而不是让总领尚书事和领尚书事成为新任的丞相。 但是孝武皇帝大行之后,霍光不停地用权力来喂养尚书署,以至于尚书署成了一头庞然大物。 所以张安世和丙吉这些后来者,都忘记尚书署是“天子书佐”的本质了。 外朝的丞相有名无实,领尚书事却取而代之,换汤不换药而已。 没有尚书署,君权被相权制约;有尚书署,君权也被制约,那孝武皇帝不就是白设这置尚书署了吗? 既然尚书署走了样,那刘贺就没有必要再留着它了。 既然领尚书事们忘记了自己的本分,那刘贺也有必要提醒他们别忘了自己的本分。 刘贺要变法行新政,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可靠的中枢机构,否则不要说政令出不了长安城,恐怕连前殿都出不去。 今日这大朝议上,他就要走出这新政的第一步! 迄今为止,张安世他们还是可靠值得信任的,在原来的时间线上也不失为忠臣。 但是刘贺可不是寻常的天子,只想当一个谨小慎微、循规蹈矩的忠臣,不够了。 只有紧跟刘贺的想法,才能在朝堂上待得长久。 否则就滚或者死! 等前殿安静沉默许久之后,刘贺终于才再次开口问道:“三位爱卿,你们何罪之有?” “任免拔擢朝臣,乃国之大事,微臣应该先得陛下首肯,然后再在大朝议上奏报,让朝堂诸公知晓。” “如今臣等尚未得陛下的明诏,就擅自在大朝议奏报此事,既有妄揣圣意之过,又有僭越擅权之嫌。” “请陛下降罪,微臣甘愿受罚!” “请陛下降罪,臣等甘愿受罚!” 刘贺细细地咀嚼着张安世的这几句话,不愧是名臣,脑子转得够快的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