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3章 内阁暗中布局,防皇帝走邪路,陛下不生气吧?-《朕非汉废帝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丙公说得最是在理,我等受教了。”其余的六个人稀稀拉拉地答道,都各有心事。

    “歇也歇过了,我等还是来议一议光禄勋奏上来的候补官员的名单吧?”张安世请道。

    “诺!”众人有些不舍地离开了炭盆,向厢房中间的那张长案走去。

    这张长案宽半丈,长两丈,除去天子独坐的上首位外,空出来的位置还够十人围坐,而这就是阁臣们集议的地方。

    如今天子的上首位空着,而张安世则谦虚地坐在了下首端,其余的阁臣也都分列两侧。

    因为只有七个人,所以场面上看起来空空荡荡、稀稀拉拉的。

    张安世打开了手中的那封奏书,先自己看了看,而后就大声地读了出来。

    在上次的大朝议上,天子已经拔擢了两千石官员,而这奏书涉及到二十个千石官职的任免,也称大动作。

    张安世读得很慢,不只是为了让其他人听得更清楚,也是为了让自己看得更仔细。

    他尤其关注九卿二府的佐贰官,比如说大司马丞、御史中丞、少府丞等等。

    虽然只是各衙署的左贰官员,没有九卿二府那样显赫,实际上却已经能在各衙署中单独掌管一项政事了。

    就拿魏相刚刚卸任的御史中丞来说,在御史大夫府专门负责监察百官言行,职责非常重要。

    虽然说是佐贰官,但是他们一定会有很多机会与天子当面议政。

    一旦有了这个面圣的机会,就可以直接向天子进谏进言,进而影响朝堂的大政。

    如今,张安世他们失去了向天子上奏的权力,就少了一个直接干预政事的途径。

    那么唯一变通的办法,就是掌握一大批信得过的左贰官员了: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喉舌,代自己上奏进言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这千石左右的左贰官员当然得好好地选一选了。

    很快,张安世就念完了奏书和名单,接着就与其他阁臣逐个地开始定夺。

    之前,张安世和丙吉拟过一份名录,那上面的人确实也都是人才,所以这一次几乎也都被光禄勋选了进来。

    这就让张安世多了一些操作的空间。

    作为首席大学士,张安世可以主导这敲定最后人选的过程。

    流程倒是非常简单,每一个官职都有三个人选,张安世先点出其中的一人,而后再问其他人有没有异议。

    点出来的这些人要么是通过“贤良文学”“明经”“贤良方正”这几科出仕的儒生,要么是靠世族大家门荫出仕的郎官。

    而那些通过“明法”和“察廉”两科从狱卒、县丞、县曹拔擢上来的法吏,几乎全部落选了。

    至于赵充国和韩增,他们不愿意发表意见,常常只是作壁上观。

    魏相虽然对张安世的提议多有不满,想要选几个法吏,却也找不出张安世所选之人的缺点和不足。

    再加上丙吉、刘德和韦贤等人已经都默契地站在张安世的北湖,所以整个魏相的反对意见更是起不了什么作用。

    其实丙吉就是靠狱史出仕的,而魏相则出身“贤良方正”。

    可见,出身也并不决定之后的立场——毕竟,人是会发生变化的。

    在张安世的带领下,只用了半个时辰,二十个候补官员的名单就定了下来,张安世他们所推荐的那些儒生全部在列。

    至于那些出身低微贫微而没有任何世家背景,同时又精通律法和实务的法吏,要么落选要么被安排在更不重要的位置。

    张安世看着手中的票拟,终于觉得满意了一些。

    内阁开衙许多日了,他们总算是找到了缺口,做成了一件事情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