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5章 皇帝逼退孔安国,一统天下儒经!-《朕非汉废帝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一个时代结束了。

    或者说,儒林旧的时代结束了,儒林新的时代也拉开了。

    孔安国都认输了,石渠阁大局已定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而后,各经的比试和投票都成了一个过场而已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申时的钟声刚刚敲响,在满堂山呼海啸的“陛下圣明”中,“十三经”一统经意,被定为大汉通行版儒经。

    七成的人心服口服,三成的人不得不服——这个结果足够了。

    又有哪一次变法能让所有人满意的呢?

    刘贺看着堂中那百余册的“十三经”,心情非常平静。

    形而上的思想阻碍被扫除了,那么接下来,国家机器就开始运转了。

    “内阁大学士张安世!”

    “微臣在!”张安世跪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拟诏,今日就要将石渠阁辩经的结果,通传天下,不得有误!”

    “诺!”张安世答道。

    “太常苏武,太学令王式。”

    “微臣在。”

    “三个月之内,各郡县必须按制建起庠学,招收诸生,教授通行版经书。”

    “在未央宫北阙及太学之前,竖立经文石碑,将通行版经书刻于碑上,以为正意。”

    “郡学设教谕一人,品秩六百石,下设儒学讲席三人,品秩二百石,百家讲席十人,由郡中属官兼任。”

    “县校设教师一人,品秩二百石,下设儒学讲席一人,品秩百石,百家讲席五人,由县中属官兼任。”

    “太学设太学令一人,品秩千石,下设博士官三十人,品秩六百石,百家博士百人,由长安属官兼任。”

    “各衙精通实务的属官吏员,到太学及各庠学兼任讲席者,每月按儒学讲席品秩增发禄米,亦可累功。”

    “各庠学的教谕、教师及儒学讲席,就先从大儒、光禄寺郎官和博士弟子中选任,日后仍然要走科举。”

    “此事,由光禄勋和太学令商议,而后报内阁票拟,朕再批红……”

    “教育之事,关乎大汉百年大计,诸卿要好好地选,不可马虎。”

    “诺!”

    刘贺有条不紊说着新政的内容,这些内容早已经在内阁处商量好了,今日说出来,主要是给儒生听的。

    刚刚狠狠地打了他们一耳光,那么现在该给了他们几颗糖吃一吃了。

    百余所郡学和千余所县校,需要的教谕、讲习加起来数以万计,这可都是官啊。

    太学有博士弟子三百人,光禄勋有郎官四五千人。

    他们作为大汉原来的后备官员,数目非常庞大,每个人都领着一份钱粮。

    但是,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可以出任实职,其余的人一辈子都是郎官而已。

    经年累月,堆积在光禄勋之下的郎官是越来越多,不少人就成了只拿钱粮而不做实务的蛀虫。

    从今之后,科举制会逐渐推开,他们就更没有出仕的可能性了。

    与其如此,那倒不如让他们到庠学去当讲席,至少可以教人识字。

    反正他们要讲的只是儒经,也不会不称职——权当是为百姓扫盲。

    刘贺给的这棵萝卜还是有吸引力的,他话音刚落,在场儒生们的眼睛就都亮了起来。(本章完)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